2011/10/12

Design to order.

台灣身為世界的代工廠
無可避免的產業型態就是Design to order.
為了客人的需要,生產他們的需求

這種方式優點在於不需要品牌,
當然沒有行銷的問題
很可能還可以撈一筆設計費用

但這隨著電子產品的低價化,以及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
舉iphone當例子
從2007年六月開始的第一隻iphone到現在四年
我們經歷過了幾代iphone?
到今天2011年10月
一共五代iphone
也就是10個月就一個新世代

將其切割,開發→投產→量產
大約各需要三個月
那麼開發的時間layout PCB、Mechanical大概各需要一個月左右
剩下一個月大概就是用來測試和rework的

投產也會遇到問題
基本上生產技術上的問題比起研發端來的還要多
就我遇過的經驗上
有焊點的冷焊、吃錫不夠、爐溫過高燒板、
機構生產公差、機構組裝公差過大

REWORK
這句話大概是在硬體產業最常聽到的話
對我們公司的軟體而言就爽多了
他們就慢慢的做,反正在出貨以前update版本就好
就算出貨後還有bug,那就在patch吧~

我所在的單位研發中心橫跨了
研發、生產、出貨客訴
而我們公司流程上的特色就是
"這案件很趕,關係到$$$的錢,我們業績都靠它了"
我們單位的PM很爽的不會為了出了包的設計去要求Rework.

聽來不用rework像是一個利多
但那是一把暗槍

我們變成得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
更改我們的設計
於是乎無所不用其極的各種Layout上的花招跳線
機構東加西減的修殼、加墊圈
零件料號越來越多
生產上遇到的問題也都因為著流程一直線
而全都反指回設計
反正無法返回了,都怪給別人自己就沒事了
相形研發單位的責任增加

QA在PM與業務的威脅利誘下
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單位形同虛設,大家一起眼瞎的簽字畫壓蓋章
要求嚴格把關的主管以及同仁,也在年終的銀彈攻擊下破戒
千古不變的定律:開了後面就會變成正門了

一件不太正常的流程處理方式變成了正常
一年100件,每年公司成長25%
四年就會多一倍

老闆常說我太愛靠杯抱怨了,
但都沒解決問題
HR也常說,要發揮影響力改變周圍的人阿~
(要命,我賭蘭這種正面思考)

我自覺自己的能力不夠
發揮不了影響力改變周圍
當然我不是沒有想過方法,
不過決策者不是我,
面對4x、5x歲的老狐狸精,我嘴砲只有被當灰的份

我覺得,Design to order的案子一開,
就難以改變這個情況了

如果我是決策者,
我想我會用Task Force的方式進行
將人力與資源獨立出來
一來減少與周期性工作、正常專案的重疊
二來小團隊行動性高,溝通也強

但當然這背後又有著成本和投資報酬率的考量
我曾在2008年小蝦米戰大鯨魚的被碾平
這只要一聲槍響,頭上就有原子彈掉下來

難阿難
加上公司的獎金積效與晉升制度
讓資深員工積習難改
不過那又是後話了

簡一言之,
台灣硬體的產業結構八九不離十
加上我去一些公司洽爽social聽的情報
台灣面臨金融風暴是難免的事
現在每年Q3大概都會聽到一些電子廠裁員
基層勞動力也都改為約聘
僅管現在GDP沒下修多少,但小老百姓的快樂指數可沒以前好了
薪貴不在,只剩下辛跪

電子廠的量與價現在都打不贏韓國的企業
技術追不上日、美
山寨不贏內地
台灣產業每個又都想稱王當老闆
難以用政策統一方向

多事之秋還會很長
電子產業之路難走
來賭賭看一年後好了
看我說的金融風暴會不會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