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六月間
我玩了一個單機遊戲
德國人做的,名稱叫大航海家4
是以北歐漢薩同盟為主
像大航海時代之類的遊戲
買賣、探險、開發、打海戰
這電動老實說很悶
地圖小、僅有北歐的區域
大部分的時間你都在看物價、開發市鎮的物產
然後把這些東西搬來搬去
但遊戲的特色之處就在於此處了
資源生產過剩就會負債
也不能過度開發,開發並不會讓你一夕致富
你需要等待時間讓開發的效果變為資源
然後把資源從有到無的地方銷售
不像大航海時代
有位會計長會告訴你哪裡缺什麼
買特產找個地方賣就對了
這遊戲有個波動物價
當你賣超過這城市的需求
就會越來越少利潤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會計長了
你必須去建立城市的"需" 與 "求"
好比說盧北克的"鹽"拿去奧爾堡做"醃肉"
"醃肉"可以提高城市的人口
人口增加就需要"木材" "磚塊"建設
人口也需要將其轉為勞動力,於是又需要建些曬"鹽"的工廠
很真實,
但就是太過真實把遊戲弄的很無趣
我其實不是想介紹這個種田+航海遊戲
我想分享一下這陣子閱讀些科普以及商管書的心得
==分隔==
上述的內容
就是以勞動力為主的資源市場
有供給,有需求,人們在這市場內工作
國家也因此而富有
而利潤就在這樣的交易內容下產生
為了求取利潤的最大化
成本就要cost down.
能自己生產、能有自己的通路、低價的工資
這種生產到銷售通路的一貫性
通常就是我們現代化所看見的大公司
這中間我提到了最低工資
台灣目前的狀況就是物價房價與最低工資的差異過大
基本工資其實不算是一份工作
通常是一個支援家庭的工作,它並不足以撐起整個家庭
當基本薪資提高,通常你會發現低階的勞動力消失了
取代的是你自己得動手做些事情
因應的是全球化
全球化下,越現代化的國家基本薪越高
但通常那也意謂著勞動人口會外移
外籍勞工、台商大陸發展,其實就是這種勞動力外移的現象
所以政策上,台灣不太敢拉高基本薪就是擔心企業外移
但同樣的引進外勞,也造成底層勞工族群的版塊移動
3~5年,大概就可能聽到一次無薪價與裁員
解決方式就是增加需求
外銷或是內需都是可行的
台灣資源少,加上民族性不容易冒險
因此過去都以代工市場為主
風險低、負擔少
但同樣的也要看外面的需求臉色
國際市場好就好
但最近的情況輸給了韓國
整體的企業資源策略未整合、缺乏自我品牌
價跟量、品牌能見度我們都全盤皆輸
那解答就只剩一個 ─ "內需"
其實我們的情況也開始與中國很像
先跳離提一下現今歐元區與美元區的情況
美國次級房貸後金融霸主位置開始搖晃
為了拯救經濟開始讓貨幣政策寬鬆
印鈔票解救金融缺口是最簡單的
黃金開始和美元脫勾
同樣也帶來物價的飆漲、各國貨幣的貶值
美國物價上漲連代出口就是全球一致的變動了
人類為了方便又建立了"信用"
以信用取代實質的勞動力生產
就是"未來的收入流"
在15世紀以來的航海時代開始
歐洲各國就以資源戰爭開始殖民
天然資源是有限的
確保物產來源就是國家興盛的保障
政策的福利、津貼、醫療、教育、軍事造就國家的強盛
但人口結構是會變化的,
高發展的國家老年人口增加,青壯年人口減少
造成生產下降、負擔上升
受過教育程度後的生產會離開低階的勞動、而消費能力也不同,
強盛後面需要經濟補足這些缺口
使用未來收入流取代了實體的資源、人口的勞動力
就來到了債務的時代
今天的問題,就是民主政策下金融體系不建全的心臟病發
要避開世界性的波動
我所理解的大概就是擴大內需的鎖國政策了
擴大內需需要的是基礎建設
一切返回原點
Yes, 就是資源了
這裡我提到的資源不僅限制於黃金、石油、鋼鐵
還包含了糧食
以地域來看,大概就屬於幾個地大物博的國家
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澳洲
仔細看一下這些國家的幣值與經濟成長
還真的確實如一些書中所提到的有競爭力
但同樣也有提早面臨泡沫經濟
信用轉為生產力,像韓國、日本、德國
台灣我覺得勞工、企業、政府
要趕緊面對這 "即將到來的對話" (這是Gundam 00的梗) XD
不然隨著我們選舉的福利支票一直開
以及人口結構、外勞外配的政策變化
缺乏資源與自我品牌的供需結構
多重的影響下
很快就會成為金融海嘯下的犧牲品
經濟政策
也要盡快的回到建立供需的勞動結構
我並不是什麼金融專家
提不出什麼有效的方案
只不過中國與台灣有著同文化的優勢
面對中國目前高度的發展下
我們得趕快搭上他們的建設與需求
若台灣閉關鎖國發展內需也是可行
但我覺得能吸引到的國際注目不多
眼下的選舉,我想我會看看誰的兩岸政策正確
歐美的這場金融風暴,
我不覺得會透過這樣一次的心臟病
未來收入流的這樣金融體制就會變得更穩定
坦白說,我比起那些預言金融倒退的專家更悲觀
我覺得16-17世紀香料殖民戰爭,以及過去的世界大戰會再一次的發生
為何辛勤的國家要捐輸救援崩潰的國家?
而付出何時會取回報酬?
資源永遠無法共享,回到一切貪婪人性的原點
相關閱讀:
槍砲、病菌與鋼鐵
大債時代
美元圈套
當世界又老又窮